剧情简介
这样一座小镇,非常的小。小到一个望远镜就能看到所有事情;小到邮差可以悠闲的翻看每一封信,然后再把他们封好;小到人们不需要打招呼,因为他们总是碰到。
镇上有一个男人,每天早上做同样的事,换鞋,出门,工作。表面上,他的工作是工地里的焊接工,实际上,他真正的工作是做画家梦。他用廉价水彩颜料做画,在天空中大量留白。他和镇子里的同龄人一样,感到单调,琐碎,平淡。他又有点像年轻人,为了理想蠢蠢欲动。
男人有一位妻子,肥胖的身体证明了她是一位尽职的家庭主妇。男人赚钱养家,妻子把赚来的钱变成食物养活他。他们懂得墨守契约的道理,所以很少说话。
男人的父亲是一位落寞贵族,他的前半生也许并不传奇,但他还是把优雅和感性留给了下一代。
小镇的爱情是平淡的,之所以称为平淡,是因为这样的爱情里面没有贫富距离,也没有肤色差异,好像所有爱情之外的事情都和爱情无关。只是寥寥几笔,直到结婚那一刻,还是没有让人感到坟墓的存在。
酒馆里的厕所管理员原来是男扮女装。他不喜欢的不光是女人,而是人。所以他看到动物很开心。但他决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异服癖,因为很难想象他会喜欢自己穿上女装后臃肿老迈的样子。
小镇邮递员喜欢一封封的把信拆开,略略一阅,完后再放回去封好。也许寄信的人压根就没封,也许世界上的邮差都惦记着信里的内容。
星期一的早上,男人离家出走。
于是,他到了威尼斯。威尼斯的自由几乎可以包容一切,条件是你必须也是自由的。人们做着想做的任何的事,甚至是做一个小偷,也一样被允许。装腔作势与这里格格不入,他们太真实了,真实得藏不住丑和美,只要你有一丝恻隐之心都会暴露无遗。
偶然遇到他,火车上的陌生人。自由的共性让男人辞别了父亲的那位虚伪得可笑的老友,与第二次撞面就一见如故的他成为了朋友。他登上了朋友的小舟,带着不期而遇的好奇,离开了生活中刻意的无奈。
他还有过一次邂逅,之后才发现,艳遇注定不是此次旅行的主题。更多的邂逅都不会有下文,只是短暂的擦肩而已。即使再重复一次,重复同样的人,结果也是一样的。
他寄了一张明信片给妻子,正面画上威尼斯风景。这次邮差不用拆就能看到他对给妻子说的话,可妻子连看都不看就把他撕得粉碎。邮差猜到会这样,有时候男人喜欢的浪漫代表了女人痛恨的离别。
于是,男人回来了。
有时候,习惯让人产生想失去的冲动,转一圈之后回到原处,看看还是一样,男人,女人,老人,孩子,牧师。男人像往常一样换鞋,出门,工作。只是出门前多了一个妻子的吻。于是,他知道了,有些东西不用跑太远也能得到。
欢乐分裂
2016-11-23
12
生活在别处,诗意在远方,绕过一个国家的边境线,在威尼斯屋顶上俯瞰水城气象万千,渴望在生活重负之余偶尔发呆分神,最终呐喊归于平静,日常的静水流深覆盖了梦想的千言万语;白描简洁素净优美,不乏幽默,日光里涌动着小镇亘古的悠然,各色居民群像生动。
彩十一
2011-08-17
9
如果我说一个片子有催眠效应,一定是夸奖。流畅又稳定的场面,每个人都有小梦想并不知不觉间都圆满的情节,或许有宗教有家庭有工业社会的讨论,但又似乎都没有,轻喜剧的处理,平静优美
dingmumu
2012-02-17
16
小城镇人民的烦闷无聊脱力感,不是从小浸泡在花花世界的大城市子民能切身体会的。跳出电影插一句,同理,南京武汉昆明兰州石家庄可以出产比北上广更好的摇滚或民谣;大陆的又比台湾的质量好一点。早10年还有陆晨这种厂工子弟感的上海小青年,现在只有低头玩数码的一代。身份鸿沟早被消费品填平。
胤祥
2020-04-13
11
奥塔·伊奥塞利阿尼补完。2002年柏林最佳导演+费比西。这片子应该去威尼斯嘛说不定金狮就拿下了……可能是奥塔观众缘最好的一部?用非职业演员(Jacques Bidou是个著名制片人),工厂的段落拍得相当好(尤其意大利工厂那段快要笑死了)。这种鸡零狗碎的乡村生活和日复一日的重复,让有梦想的人产生的逃离冲动,却是十分动人。奥塔自己扮演一个住在威尼斯的装逼的老贵族也是笑死人了。2015年资料馆放过不过睡过去了大半,这次终于补上了,觉得好可惜啊那么漂亮的威尼斯风景……期待有机会再看一遍大银幕。
碎花车厘子
2017-05-18
7
全程冷色基调 像是玩乐时间+帕特森 生活不就是得过且过 想不开了就去闯一闯 回来继续过 捉蛇邮差给人拍照 老爷爷太多能
阿的雷
2018-05-05
9
真正的诗意电影。白描却充满各种意象:上车脱鞋进厂熄烟。圣乔治残忍杀死公主心爱的鳄鱼。挑红线的姑姑们,倒射的父亲。拆信的邮递老头。异装的老友保罗和桌上硕大的老鼠。寒酸的侯爵破地毯,画像是路边的速成。屋顶喝酒畅谈威尼斯精神。妻子撕掉明信片。孩子角色扮演圣乔治杀鳄鱼。结尾,女人们给男人们围围巾。
7级残废
2015-01-05
5
彼岸是你的远方,远方的人不过是在家乡,大家都要过日子,激情与远方永远是短暂的,也正因为短暂才令人向往,就像生命因为死亡才有意义。最后男人回到了小镇,家人没有责骂也没有欢迎,唯一的变化是妻子学会了抽烟........一个坏习惯的诞生往往源于焦虑和想念。
unundercooled
2011-02-26
http://www.tudou.com/programs/view/yKZl0CLJCx4/
scaryzion
2016-11-19
4
生活气营造的很好。貌似在记录生活层面,却比纪录片还无聊。镜头里面这么多内容,还能拍的如此干涩乏味。
请尊敬王道长
2011-08-28
3
苦逼的生活
。
2018-12-30
4
我好喜欢这部电影。故事并不重要,并且本身对白非常少,而且我看的资源后面没字幕了。就像金黄色的回忆或者是罗马一样传递的是一种时代。你只需要跟着他走在八十年代的法国村庄,或者游走在威尼斯偷看撩起裙角的修女。这种让生命看起来特别美好的,我给十星。
彌張
2012-09-08
5
平淡又有趣,要坚持到后半程,很多亮点,脱鞋开车,搬石头,再遇小偷,还有那个装逼的侯爵,逗坏我了。。黑衣黑帽女人很有范。片头片尾曲貌似出现在很多默片里过
电个爆炸头
2023-07-18
标记想看之后的第2518天。一个星期一的早上,无数个星期一的早上。一个人的星期一,无数人的星期一。重复与重复,偶然的冒险,离开与回归,静默的生活之地,静默的生活方式,无处不在的更多静默星期一。(一直记得这个片名和海报,标记想看的时候,通过海报仿佛就能预料电影内容,今天再仔细看看海报,里面竟然有一条鳄鱼。片中的鳄鱼代表着什么呢?
451½°F™
2019-07-24
4
平凡生活与诗意的一种连接渠道,剧中人的今日无事或者无聊在旁观者是另一道风景,因此对于「景观」表达与意义的探寻因人而异且只为心灵敏感者准备。
brennteiskalt
2021-04-19
3
过度强调埃索里亚尼《星期一早晨》中的政治倾向是适得其反的。他的影像风格显然是在向塔蒂和考莉斯迈基看齐,在轻喜剧的氛围里对人类生活的现状进行善意地揶揄,然而始终充满人文的体恤精神。电影对于男主角的游历经历根本没有作大规模描绘,离开威尼斯后的奥德赛更是完全掠过,这说明电影的重点依然在这个法国小村庄的日常生活里。星期一清早是这庸常日子里最戏剧化的时刻,那么在这时坐上一个逃离的白日梦也无可厚非。毕竟工厂的烟囱就竖在那儿,就算是在风景如画的威尼斯。那么,back to it!
mecca
2023-05-31
四月后的南法中年男子,工业-家庭-走马-家庭-工业,完美loop。匆忙的威尼斯天空不见林立烟囱,贵族的破地毯也望不穿阶层流动。这不是塔蒂也不是安东尼奥尼,他叫埃索里亚尼。
柯诺
2015-06-09
2
费里尼推崇的大师,厉害。片刻得闲,两种节奏。对工业的几笔批判,对自由的描绘都夹杂着轻柔的喜感,充满智慧。
海纳百川
2022-04-27
白描却充满各种意象:上车脱鞋进厂熄烟。圣乔治残忍杀死公主心爱的鳄鱼。挑红线的姑姑们,倒射的父亲。拆信的邮递老头。异装的老友保罗和桌上硕大的老鼠。寒酸的侯爵破地毯,画像是路边的速成。屋顶喝酒畅谈威尼斯精神。妻子撕掉明信片。孩子角色扮演圣乔治杀鳄鱼。结尾,女人们给男人们围围巾。(阿的雷)
生活在别处,诗意在远方,绕过一个国家的边境线,在威尼斯屋顶上俯瞰水城气象万千,渴望在生活重负之余偶尔发呆分神,最终呐喊归于平静,日常的静水流深覆盖了梦想的千言万语;白描简洁素净优美,不乏幽默,日光里涌动着小镇亘古的悠然,各色居民群像生动。(欢乐分裂)
火娃
2014-04-15
10
6/10。我看的第一部埃索里亚尼作品。中规中矩无亮点,此类白描生活手法的电影多得去了,从LMDB上才6.6我就猜到会是一部不知所云的大闷片,不是说你想表现正常人庸俗乏味的无为度日不可以,但如果片长不加以节制就很容易让观众感到厌烦。 @2014-04-15 20:56:00
冰红茶
2013-09-24
看到很多人标签格鲁吉亚才看的这片,而且评价颇高。结果,影片和格鲁吉亚没有半毛钱关系,导演出生地而已,影片平淡得我必须找其他事情边做边看,和吴念真侯孝贤一样的路数,真心不喜欢这种用来反映平淡生活的影片。而且谁告诉你它是喜剧的?!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