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抛掉书本上街去 書を捨てよ町へ出よう (1971)
首映:1971-04-24
语言:日语
时长: 137分钟
剧情简介
少年北村英明(佐々木英明 饰)生活在一个充满绝望、腐烂气息的家庭中。48岁的父亲(斎藤正治 饰)曾是陆军的上等兵,退伍后整天呆在家里无所事事,沉湎于自渎的堕落快感中;祖母(田中筆子 饰)老年痴呆,不问家务,还有偷窃的毛病;妹妹(小林由起子 饰)与周围的人完全没有交流,却和心爱的兔子发展出异乎寻常的亲密关系。校足球队的教练近江(平泉征 饰)对英明青眼有加,通过近江的引领,英明在花街柳巷献出了自己的第一次。妹妹和兔子的关系引起家人的焦虑,隔壁的金先生(下馬二五七 饰)偷偷杀掉兔子。绝望的妹妹勾引校足球的队员,结果反被球员们轮暴。
黯淡的青春破碎滴血,没有希望。
豆瓣短评

162
羞涩少年的成长,怒气冲冲的忧伤;寺山的第一部长片,全无章法,却才气纵横;影片最后,镜头缓缓扫过每一个演员及工作人员的面孔,突然很感动。

135
充斥着邪气和愤怒的电影,迷乱之中是铺天盖地的虚无感,千万不要指望能读懂寺川修司,他只是用一些光怪陆离的手法将脑海中的潜意识具象化,却不做过多解释,男孩在写满书法的床上完成的唯美的成人礼非常美,以及妹妹爱上了一只兔子也寓意颇深。OST五星,电影四星,寺川修的第一部长片

191
8/10。 自我解剖之作,被娼妓强暴和女医生喂乳挑逗是母亲对他的侵占,飞翔的鸟和梦见人力机是向往自由,大街上成批的亡灵乘着电车是父辈战败的体现,骷髅和浴缸里的男妓叫人剃毛是家庭变态关系的隐喻,奶奶绑在板车上等待回收是成为物品的悲剧。征婚栏目、采访、摇滚诗句和潜意识图片等影像堆砌凌乱。 @2016-08-05 01:50:50

128
迷幻嬉皮的表,绝望无助的里。70年代地下实验音乐大合辑。那时的年轻人比我们会玩,我们只能玩那时年轻人玩剩下的。无奈的是,现在这些玩剩下的, 他们也不让我们玩了。一代人终将老去,最后我们却只能继承困顿和虚无,真是没意思啊。

86
虚无主义·神秘主义·颓废主义·超现实主义。这种电影总是需要哲学来解读,抑或解毒?

102
寺山修司这部处女作实在是太有力量了,但又用力过猛,自传气息浓厚,大量对60年底反抗解放自由思想的记录,如同那个时代的日本新浪潮电影一样,影片拼贴风格,意识流叙事,但在这些琐碎的剧情下面隐藏着一颗敏感受伤的心。

98
寺山修司电影处女作,疯狂而阴郁,叛逆而颓废。1.是为日本新浪潮代表作,各色画面的拼贴(多种单色滤镜、虹彩、褐黄老照片、由漆黑向过曝渐变的黑白影像等),多媒介穿插(首尾的电影解构、诗歌、舞台剧、漫画、伪记录访谈...),跳接,手持的甩镜晃镜,摇滚迷幻乐,加上寺山的“离家出走主义”,肆意飞扬到了极致。2.自由的向往:剧烈猛晃的前跟镜头中,少年向银幕不断跑来;多次复现的梦中人力飞机。3.破处场景:书法床单+三重音轨(音乐,念经,哭喊)+明暗渐变+无尽叠化,恍若一场高潮不断的典仪。4.拉开帘布现出异空间&抱钟的少年同[死者田园祭]。5.人兔情,空旷的拳击场,街头沙袋,佐藤荣作面具与田野上的高仓健巨幅招贴画。6.流动的真人演职员表。7.正因为我结巴,我才能琢磨字词;在真正的草场上,人应该踢骷髅头。(8.5/10)

37
与Emily Dickinson和寺山修司同生辰这件自己藏衣领下的小虚荣,默默慢慢地成为我世界末日的慰籍和茫茫宇宙的坐标。

105
园导早期倒还真是从寺山的模子里刻出来的

36
一个同《圣山》的拉镜头终结掉整部影片,正如同前面的白屏,以及影片开场时反电影的黑屏。寺山修司相当迷恋人物直面镜头的独白,打破第四面墙《抛掉书本上街去》混合了60—70s的新浪潮城市游牧,以及寺山修司色彩滤镜之下的畸形家庭。另一方面,又是一部城市行为艺术实录。青森县的回忆是绿色的,少年在破处仪式后拉开帘幕,房间成为麦田。粉红色滤镜中,妄想的人力飞行机被烧毁,而当北村英明沿着电车轨道奔跑时,极度不稳定的长镜头同时具有了空间性与解空间性,空间随着不同主体的叙事呈现不同的记忆,在寺山的最后一部作品《死者田园祭》中,这些成为了回溯,修正的对象。但技法略显生涩的《抛掉书本》中,他依然相信这些言说出来的东西,正如同他像那个时代一样关心战争反思,马克思,以及在日朝鲜人问题,但这些探讨,教条又似是而非。

32
最具梦魇气质的长片首作。

86
寺山修司在这部处女作最后不断用白屏闪回佐以数十个「八格牙鲁」问候这个国家以及无处安放的青春。青春应该是有愤怒的,要嚎叫要发泄要咒骂要释放要纵情声色等,要嚼碎一嘴好牙,和血和泪一起吞下。要饱满,要幻想,寺山后来诸作都能在此找到源头,然后放大,构建出一个真正属于他的奇情异色世界。

23
如同怨妇一般,愤怒的哀怨。

29
学潮运动进行时的日本,涵盖愤怒叛逆挑衅,一切表面上生机勃勃,实际上是被生活强奸之后的烂泥的发泄,正如这部稀泥般的电影,稀泥的情节,稀泥的生活态度,所有对世界的认知和成长都是死亡和堕落给予。「当生活欺骗了你不要伤心不要难过」……滚你丫的——大概是这样吧

32
无与伦比的影像实验,各种配乐大杂烩,时而忧伤、时而愤怒、时而悲情、时而狂躁、时而温柔、时而颓废。妹妹被强奸那场戏的配乐如万根银针戳脊骨,如万千鬼魅撕咬身躯,如万千冤魂竭力哀嚎。妹妹抱着死去的兔子在铁轨上魂飞魄散,母亲在稻田里放纵,旁边是武士刀,美国星条旗焚烧后又是性交画面,奶奶抵制美式的养老院。意识流梦境与现实交织穿插,六七十年代因为时代的原因,各种激进思潮在世界蔓延,那个时候你只要拿起摄像机,任何影像素材都能写进电影史。看这种自传性质的电影,简直是对心灵的一大考验,太残酷了。作为一个东亚孤岛上的民族,这个时候的日本全面西化年轻人的信仰也崩塌地支离破碎。寺山修司的诗写得不错。

17
快速,生猛,荒芜,幻想与现实的剪贴,情爱与性欲的玩笑,反抗与无能的结合,通往烧毁人力飞机的途径,诚如你引用安德里.马尔罗所说:“痛苦是不变的,变得只有希望而已。” 但抱歉啊,我早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了。

3
迷人的色彩

1
20061110 1930 Science Museum

6
bhiv2ru6#
dn1u7msy#
aqk8pxwo#

不知为何,竟觉得蛮感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