剧情简介
一个为法国人家庭作褓母的女郎,随着这个家庭迁回法国,也跟着去到白人的国度,结果却像迷失的鸟,被梏锁在封闭的公寓房子里,几近奴工似的日夜做着琐碎的家务,终于在自尊心受到女主人伤害后,割腕自杀,结束一场实质及精神都同样受到剥削的悲剧。
豆瓣短评

15
为啥这个男主人看起来能稍微脾气好一些呢,因为仆人罢工,还有女主人干活。女主人抱怨没人做咖啡,男主人全不care继续看报,没过一会女主人就自学成才,把咖啡端了上来

17
有点作的女佣,懒散牢骚满腹,有点作的女主人,懒撒颐指气使,拍得很小资,摄影很美。矫情了,这样的工作在第三世界并不算辛苦,当下中国,无数女性愿意做这份工作。

12
故事本身比起講故事的手法真是太不能打動人了

5
7.6 黑色的皮肤和白色的墙壁。表达得十分清楚,或许说得太多了,又或许,还应该有沃洛夫语。

5
影像所看到的现实显然只有被压迫的世界,因此那些独白与自问自答成为了她唯一的解脱途径,也无疑直指langue的牢笼——讽刺的是这必须是一部法语片。

大师...

6
7。被压迫的黑人女仆

7
非洲电影一大步,虽然实话实讲也不是特别行。面具/失语/想象中的故乡/拒绝围裙和金钱,概念都有,就是太僵硬了。

2
佣和奴是两种不同的身分,雇主以奴的方式对佣,黑女孩对于法国的印象就是一个黑洞。评论区还有说黑女孩作,中国有无数女性愿意做这份工,真是为奴习惯了。没有人永远跪着,也没有人应当一直站着。

7
妹妹,我们不是谁的奴隶,是生活的奴隶啊(割喉了断也是真的惨烈

11
塞姆班对独立运动后的非洲有着敏锐的洞察,名义上独立却无法带来精神上的自由,黑女孩来到法国后的命运,从美丽的脸颊到空洞的眼神,无不解释殖民主义的罪恶,但独立者却没有带给人民幸福,影片最后达喀尔人的眼神充满愤怒又强忍着泪水,在面具之下我们更加需要去面对真实的自己,身份的认同之路仍遥远

3
因为完全没有殖民文化背景,所以更难产生共情。而且我觉得女主人的形象实在过于单薄,整的和苏联电影里的资本家一样。拍以意识形态输出为目的的片子,文本最好还是复杂一点,不然感觉真的太生硬了。感觉CC收录的理由是要添加点文化多样性,不过摄影水平确实不错,在经过画质修复后至少看的很舒服

2
怪怪的体验。一开始看到内心独白还质疑导演怎么留有默片的意识,后面发现是贯穿始终的。颇有种新浪潮和新现实双管齐下的味道。面具作为主要线索在女孩离去时才开始显影,它不仅仅是一个礼物,更是一种凸显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的道具。结尾处孩子带着它,差点儿无意识地再次步入了殖民主义的陷阱,最终幸而摘下了面具,又直视镜头陷入迷茫。

它说的不是一个故事,是一种态度。

1
#852|@maison française. 20230914@HQ. Somehow echoing I AM CUBA, but taking the bourgeoisie to task in an even more straightforward manner. The copy with the transition from color to black and white would work even better.

2
【2022北影节】3.5星,倒觉得更适合作为工人阶级反剥削作品。最大问题是女孩明明不会说法语,却用法语表达她的心理活动和与家乡人的对话——应该是为了保国际市场,但让观者十分困惑

2
7. à france! à france! 城乡 黑白 男女 母女 宗主殖民 叙事双套 dernière masque dernière honte 非洲音乐 highlight (第二弹塞姆班 #Ousmane Sembene#

2
独在异家为异客,面具只做装饰品

2
今天和好朋友在北京电影节万达影院看了,生病一年多以来看的第一部电影,值得纪念。电影的象征意义大于电影本身。

1
旁白是拒绝说话。